论文查重

《四川教育》学术期刊杂志专访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

2019
03/13
20:15:16
早检测网

2019-03-13 20:15:16   来源:早检测网   栏目:学术资讯

2018年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1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系统地回答了当前和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并对教师提出了“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的殷切希望。

11月,教育部出台《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教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然是新时代教育高水平发展的迫切需要。

重提师道,从抓好师范教育开始。培养适应新时代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师资,必须从源头抓起,从教师职前教育开始,并建立政府主导、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师范院校主推、教师入职学校主动的教师职后教育体系。

基于此,本刊专访了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教授。

三大理想,凝练中国传统师范教育文化精髓

《四川教育》:师范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有什么根本不同?其核心是什么?

汪明义: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国家层面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由此,所有教育的核心就是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建设者,会有不同的职业。因职业的不同,培养目标也就不一致。

师范教育培养的是未来中小学教师,这就是师范院校的本质属性。

《四川教育》:中国教育文化中的师范教育始于何时?有无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征?

汪明义:中国教育文化有其固有的历史特征。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就有很多关于如何做教师的论述。如《论语》中“……可以为师矣”就是关于做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的论述。孟子、荀子都有许多专门描述教师作用、修养的名句,如《儒效》有“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修身》有“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大略》之“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等。《学记》里也有很多关于教师教学的论断,如关于教师作为的“长善救失”,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相长”,教师修养的“亲其师、信其道”,这些我们都可谓耳熟能详了。

后来的大儒们大多从事教育,也就有许多关于教师修养的经验之谈,如韩愈的《师说》,朱熹、王阳明等还有“教学专著”。

真正出现系统的教师教育,则是近代。清朝末年,张之洞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由此师范学堂应与普通学堂分设而立。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部长,颁布了《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师范教育”这个词语才真正出现。

后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把师范教育的内涵高度凝练出来,成为中国解读教师修养和师范教育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西方出现系统的师范教育则早得多。法国在1684年就成立师资训练学校,工业革命后其《基左法》规定每省设立一所师范学校,1879年又规定每省必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英国则在1798年提倡导生制,1840年兴建师资训练学校。美国于1823年出现师资训练班,1839年设立州立师范学校,1875年已有分布25个州的95所公立师范学校。德国的师范教育源远流长,其师资养成所是世界师范教育的先驱,且早在18世纪30年代,德国各地就相继成立了粗具规模的师范学校。

比较中西教育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师范教育文化与私学相一致,大多重经验感悟,很少系统论述。梳理中国教育文化,我归纳为三大理想:教育机会上,提倡教师要“有教无类”,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教育公平一致;教育过程方面,提倡教师要“因材施教”,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个性发展一致;教育结果上,倡导教师要“人尽其才”,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一致。

今天的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践行这三大理想。

三个回归,描述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任务

《四川教育》:新时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汪明义:对新时代教育的认识,我觉得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根本任务,国家的奋斗目标决定了教育的努力方向。二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理想、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的发展动力六个方面都有高屋建瓴的系统论述。

《四川教育》:请具体说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

汪明义: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三个一”来说“好教师”的重要性。2014年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看望师生,他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那么,好教师有什么样的标准呢?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系列论述为指导,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有如下特征。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矛盾——如何引领基础教育;如何让最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和公费师范生。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任务——师范院校回归师范性;师范教育回归专业性;师范学生回归职业性。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思想——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战略、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理想、教育的队伍保障、教育的发展动力。

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地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师范教育的地位作用将更加凸显;教师教育学科的地位也将更加凸显。

《四川教育》:请解释一下教师教育新任务的“三个回归”。

汪明义:“师范院校回归师范性”指师范院校要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专业院校,回到教师教育的本质上来;“师范教育回归专业性”指师范教育必须突出教育学科的本位,培养教师的教育情怀;“师范学生回归职业性”指师范院校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与职业有关,习得适应未来教育工作的技能、智能和心理素养。

三大素养,彰显新时代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川教育》:请谈谈怎样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有教师”。

汪明义:关于这个话题,我提出了“四个三”。第一个“三”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三大素养;第二个“三”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三大理想;第三个“三”是教师应该具备三个“有”;第四个“三”是指三个“学会”。

《四川教育》:请简要描述“三大素养”。

汪明义:师范教育说到底就是强化受教育者的师范素养。师范素养主要包含三大素养——学科素养、教育素养、社会素养。

我所指的“学科素养”绝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知其然,还包括知其所以然。比如,本学科有哪些重要知识,这些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怎么被运用的,对学生将来的教育教学有什么启示,还有哪些未知的问题?

而“教育素养”,不仅指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学常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比如,美国现代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但与创新人格最紧密相关的5种人格,包括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勤奋和自我认同,其发展阶段都在18岁以前。”那么中小学如何培养这些品质就与教育素养密切相关了。

教师应当具备的对于传统、社会、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等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称为“教师的社会素养”。教师职业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如果教师社会素养严重缺失,就不会产生教师应有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比如,“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中有“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和“传播优秀文化”,就是对教师社会素养的要求。

《四川教育》:从措施上讲,这三大素养如何落实?

汪明义:简单地讲,就是——强化学科素养,增强教育素养,培养社会素养。

《四川教育》:三个动词不同,有什么特别的意旨吗?

汪明义:是的。“强化”说明学科素养本身不应该弱,需要加强,有所侧重,尤其是元知识。而“增强”,说明教育素养整体偏弱,必须进一步推进。而“培养”说明教师普遍缺失社会素养,需要从根本上培育养成。

《四川教育》:其他几个“三”具体内容是什么?

汪明义:第二个“三”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三个伟大理想。教师只有把这三大理想跟自己的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真正的“好老师”。

第三个“三”是指教师要有教育情怀、教育梦想、教育信仰,这是三个层次递进的心理素养。有没有教育情怀,就是看教师是否能站在学生终身幸福的角度,站在人类未来的角度看待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教育梦想就是相信教育能改变一切,能够“决定未来”;教育信仰有三个标志——视教育如性命,视学校如家庭,视学生如子女。

第四个“三”是学会发现,学会交流,学会记录。

构建教师培养体系

《四川教育》:基于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要求,四川师大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什么呢?

汪明义: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包含五个方面:确定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

四川师大的培养目标我概括为“三心”“四能”“五结合”。

“三心”指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

“四能”指表达能力、和谐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我特别要强调和谐能力。教师有和谐能力,学生才会有和谐能力,社会才可能变得更和谐。

“五结合”是指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相结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相结合。

我特别要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应该说,中国传统教育文化偏重人文教育。近代以来,由于对科学教育的倡导,人文教育有所减弱。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个自信”,就充分彰显了人文教育加强与重构的重要性。

我们的教师教育理念可概括为——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成才氛围的营造,让学生的潜能浮出水面、个性得到张扬,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和教育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建立了三个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课程实施大纲制度、“十个一”养成教育制度。

我特别要解释一下“课程实施大纲制度”。课程实施大纲共同要求有11个要素,四川师大加了3个要素,就是“这门课程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怎样的?”“这门课程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门课程可能涉及到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是哪些?”

“‘十个一’养成教育制度”指学生每学期在班上作一次自我总结,每学期写给亲人、老师的两封书信,每周必到运动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3个场地,每学年必须参加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4项活动。加起来,刚好10个。

《四川教育》:对于教师职后教育,您有什么建议?

汪明义:教师教育必须直面现实。一方面,师范院校希望从体制和机制建设上,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就读;另一方面,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入职学校要形成教师职后教育完备的体系,使教师职后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尤其是教师入职学校,要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解决教师职后教育的动力等系列问题。


来源:《四川教育》杂志

zaojiance论文查重系统:www.zaojiance.com

本文【《四川教育》学术期刊杂志专访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链接地址为: http://www.zaojiance.com/news/xszx/484.html

本网站部分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以及作者的分享,如本网站所引用的文章涉及著作权问题, 请您及时通知本站,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